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礼记与乐记关系图 礼记与乐记关系是什么

礼记与乐记关系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延伸阅读

先秦礼与乐的关系

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形同天地,《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与乐密不可分,以至可以说: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
中国传统的乐的观念,有特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不能与现代的“音乐”等量齐观。《礼记·乐记》说:“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乐的大节是德,这是中国与世界诸古文明的音乐思想相区别的基本点。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

意思就是:音乐是发动于人的内心的。

出自《礼记·乐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译文:音乐是发动于人的内心的,礼仪是发动于人的外表的。所以,礼主张消减欲望,乐主张盈满情怀。礼消减而前进,以前进为文德;乐盈满而返回,以返回为文德。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是什么意思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意思是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

出处:《礼记 · 乐记》,《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乐依天道而凿,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明白田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有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至于运用乐器来表现礼乐,声音使礼乐得到传播,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祭祀山川鬼神,统治者与民众都要共同这样做。

扩展资料

《乐记》的地位: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秩序与和谐的确十分的重要。

历史影响:

总之《乐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以来儒家关于音乐的特征、乐教的功用以及内容与形式、美与善、礼和乐等关系的思想,在阐述”心物感应”的乐的本质方面,在论及音乐对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影响方面。

其基本思想比在它之前的儒家著作中都更明确、更丰富、更具体、更深入、更系统,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至今仍未失去其灿烂的光辉。

乐记名词解释

先秦儒家的美学著作。原书23篇,有11篇编入《礼记·乐记》中,其余已佚。论述了乐起源于人心,人对外物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感情,并借助声音或动作形诸于外。

这一理论阐明了审美主客体关系等基本问题。提出乐的审美本质是“和”,它可调和人际关系,发挥“治民”的社会作用。

审美活动的目的是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致乐以治心”。肯定乐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乐记分为哪三种层次

“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因为“仁近于乐”,乐就不单纯是艺术的形式,而具有了德育功能。《礼记·乐记》把音乐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声”,自然界的一切声响均在此列。

第二个层次是“音”,“声成文,为之音”(《礼记·乐记》),“音”的层面体现出的是人为的程序,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第三个层次是“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在儒家看来,真正可以称得上“乐”的,必须是风雅中正的德音。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乐记分为哪两个部分

  《礼记·乐记》是经长期积累而得出的儒家音乐理论,其音乐思想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这两个交织着的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乐,第一是声,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乐的本质。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

礼者天地之序也原文

“礼者,天地之序也”意思是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乐记》。

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译文: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乐依天道而凿,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明白田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简述《乐记》的主要内容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 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知堂)《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据西汉刘向,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他的《别录》一书中。《别录》虽已佚,但唐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从孔颖达记载看,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等12篇,这12篇已佚。   《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载,古乐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灭,汉初”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乐,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辑成《乐记》。《汉书??艺文志》所列《王禹记》24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乐记》,不属汉人新作,而属”先秦旧书’。

乐记是什么时候

乐记

西汉刘德及门人创作的书籍

《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乐记

作者

刘德及门人

类别

音乐理论著作

内容简介

《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不知堂)《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根据西汉刘向的《别录》,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别录》中。《别录》虽已佚,但唐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从孔颖达记载看,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等12篇,这12篇已佚。

《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载,古乐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灭,汉初”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乐,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辑成《乐记》。《汉书·艺文志》所列《王禹记》24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乐记》,不属汉人新作,而属”先秦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