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飞越疯人院影评:怎么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

网友提问:

怎么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

优质回答:

我来说说这部电影的感想,很早之前看过,现在记忆有点模糊了,刚刚又看了一下内容介绍,又想起来了。

1、寓意

《飞越疯人院》电影作品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疯人院的病房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缩影的象征,首领是冷酷无情的统治者雷切特护士,她是一个能干的管理者,制定管理规则,让人们听从指挥。

然而病房里的服从和强权下的和平却是以牺牲人类价值和人权为巨大代价的,病人对事物的感知就是护士长希望他们应有的感觉,他们按照护士长告诉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这里没有提供治疗和康复的场所,这里没有任何欢乐而言,病人很少微笑,更不要说会心的大笑了。

他们就像机器的零件,机械地生活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泯灭人性的制度一直非常猖狂。小说直接讽刺了这种当代机械化文明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的趋势,而麦克墨菲和同伴们与护士长和她的走狗之间的斗争则呈现了社会的重要性。并传达出一个普遍适用的信息。

2、谁飞越了疯人院

作为闯入者,麦克默菲一次次抗争,但每次换来的都是更加严酷的压制。

在争取民主投票看棒球比赛的风波后, 大护士召开会议来对付这个“有明显无视纪律和权威的特征”的捣乱分子。

在做出组织篮球比赛、钓鱼旅行,让病人 们享受到久违快乐的所谓的严重触犯秩 序的“出格行为”之后,麦克墨菲受到 了反复的电击。

在逃跑前的狂欢后,麦 克的逃跑计划意外落空,作为“无法解 决的极端案例”他受到终极惩罚,医院 将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麦克成了真真 正正的“白痴”。

虽然麦克变成了一个“眼神空洞的 塑料娃娃”,但他的抗争鼓舞着每个人, 影片结尾布罗姆登结束了麦克的生命, 以此来维持这位英雄精神上的胜利,随 后搬起麦克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 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 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 院。布罗姆登的逃离似乎是个“希望” 的影子,毕竟他自由了,“我感觉我要

飞起来了”,他决定回到部落。

这次逃离着实振奋人心,但它的将来真的那么 明朗吗?事实上,他飞入了另一个疯人 院。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监 狱体制”的概念,“监狱体制”指的是 监狱本质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首先在 监狱内形成,然后再衍生出去。最后, 整个社会机体是一个巨大的、连续的监狱网。

这个监狱网包容了遍及整个社会 的所有规训机制,学校、医院、工厂等 机构无不具有规训的本质。“病人们” 飞越了一个疯人院,却又飞进了另一个 疯人院。 布罗姆登逃离了疯人院,回到了他 的旧部落,然而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比它 的微型——疯人院好,监狱不是一个社 会边缘的边际建筑物,它是集合而成的。

监狱里的权利策略和知识操作适用于外 部世界,监狱里控制犯人的原则机制也 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社会大众每日都使用这些观察、检测和监视的方法。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飞越疯人院。

其他网友观点

观看《飞越疯人院》的过程并非是一个愉悦的过程

相反电影是枯燥的,聒噪的,乏味的,甚至是没有中心的,无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

如果不是那个令人震惊出类拔萃的结局,潮汐会毫不犹豫的给这部电影冠以烂片的名号。

麦克·墨菲,电影中的男一号,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不知道为什么,潮汐总觉得这就是本色出演。杰克·尼克尔森仿佛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他亦正亦邪的气质,鲨鱼般的微笑,狂放不羁的行事风格,你永远无法将他与正常人,或者是纯粹的好人联系到一起。他就该是捣乱分子,就该是心理变态者,就该是享乐主义者,安全与稳定几乎与这个男人绝缘。

如果麦克·墨菲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话,他应该是这样的人。

他会是那个大半夜屋子里还在举办着part,噪音搞得附近两条街都无法入睡的人

他会是那个在酒吧里不管后果跑过来搭讪你女朋友,气得你牙痒痒甚至大打出手的人

如果他是你的邻居,那么他一定是把垃圾丢在你的院子里的人。如果你恰巧载种了一颗果树,他一定是那个没有经过你同意,赶在所有人之前,大快朵颐的人。

简单书说,他是一个人人都讨厌的人,本质上来讲,他并不坏,他天性如此,不过这样的人大家并不喜欢,你不喜欢,潮汐也不喜欢。

电影中的大家也不喜欢,于是大家合力把麦克·墨菲弄进了精神病院。

麦克·墨菲向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来到了精神病院一样不安分,在这个疯人院里,住了各种各样的“疯子”。这里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病人在护士长的带领下,过着理所当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并不是麦克·墨菲所能够接受的。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疯人院的人当做疯子,他说:“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对于麦克·墨菲来讲,他不过是换了个环境来玩耍而已。他依然是那个放荡不羁的麦克点·墨菲。

因此,他会和假装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耍了的小聪明,把所有的病人带出海钓了一次鱼。他发现酋长是疯人院中唯一的真正的正常人,还约着酋长一起“越狱”:“我们一起逃出去,就我们两个”

也由于麦克·墨菲的一系列“反常”的举动,使他成为了疯人院的英雄,或者说他的存在,让其他病人开始拥有了自我的意识和反抗意识,疯子们不再乖巧的吃药、开会,心理治疗,开始反抗护士长的命令,在麦克·墨菲的影响下,这些疯子面对这种非暴力的压迫,有了新的反应。

而这样的反应,直接的后果就是,麦克·墨菲成为了医院管理者护士长的眼中钉肉中刺。被护士长和专家认为病得很重,结果强制做了额叶切除手术。

顺便普及一下额叶切除手术,人的大脑是由四个叶组成的,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几乎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和正常人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还可以呼吸。

所以,麦克·墨菲最后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没有精神的行尸走肉,电影中假装失聪的酋长看到如此情形十分痛苦,没有自我意识的麦克·墨菲并不是麦克,酋长凭借着自己强大的身体素质,用枕头捂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墨菲,搬起了那个麦克无法搬动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至此电影结束。

电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多半是追求自由、尊重个性、反对桎梏。这是一部随处可见隐喻的电影,最大的隐喻莫过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总有护士长要来切除你的额叶,阻止你的精神自由,阻止你的行为自由。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世界本身的思考,导致我们对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社会本质的深层拷问.

也许导演想要讽刺的,想要批判的正是如此,通过斗争,失败,最后感动于他们最后惨烈的胜利。可是至少在潮汐看来,不应该这样理解。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批判我们的制度,批判我们的所承受的桎梏。可是如果没有这些桎梏呢?你可曾想过,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如果麦克·墨菲成功的带着所有的人逃出了疯人院,那接下来呢?他们该去往何处?他们有能力在外面的世界存活吗?再进一步,如果不存在外面的世界,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国家,不存在这些界限,我们摆脱了一切,得到永恒的自由,我们就得到了所谓的解放和内心愉悦了吗,得到了所谓的爱与和平了吗?你确定我们不是在另一个形式的“疯人院”里面吗?不身在“疯人院”内,心灵就可以自由了吗?

人们总是不满足于束缚,但如果没有束缚呢?你又要去哪里?批判过后呢?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了所有的现代文明,认为这一切的制度都是狗屁。

至少在潮汐看来,电影中的疯人院里,除了酋长之外,没有任何人拥有去外面世界生活的能力,哪怕外面的世界只是另外一个“疯人院”,包括麦克·墨菲。酋长是唯一正常的人,他假装耳聋,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

麦克·墨菲并非是一个正常人,并非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如果他是我邻居,我会咒骂他,我咬牙切齿唾骂其为人渣的时候,言辞间不会留有半点同情。他来到疯人院,也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他死去后,一切都还是照旧,以为即使门打开了,也不会有人想要离开疯人院,疯人院里,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墨菲。风波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他的什么都不是。

制度不可能被打破,制度也不该被打破,更不能被打破,如果这个世界都是麦克·墨菲这样的人,人类几千年的进化史可能都是喂了狗,不要站在理想主义者视角把这个世界全盘否定,潮汐不是愤青,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可能是目前所能够拥有的最好的模样了。

其他网友观点

怎么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

米洛斯·福尔曼《飞越疯人院》——逃离

《飞越疯人院》获得了第四十八届奥斯卡五项大奖,四项提名,算是备受肯定的片子了。这部片子表达的主题非常的正,选择疯人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来表达美国人的自由精神,和民主期待以及对于刻板制度的反抗,更重要的是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努力。

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男主角迈克·墨菲是一个为了逃避监狱的枯燥和管制从而扮演精神病人被送到了疯人院,令他没想到的是疯人院居然也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那里的工作人员强硬而暴力,冷漠而自私,对于病人们的需求毫无妥协的余地,病人们被教条与威胁压制着,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追求自己的权益,哪怕是自己心中充满期望的节目也不敢流露出自己的期望,因为不仅会没有回应,还可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调教和暴力。

当墨菲为了反抗疯人院的冷漠和自私时,他被制服了,并且受到了非人般的待遇,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没有焦距和思想反叛的病人,不过,那个在疯人院一直木讷毫不言语的酋长还是在与墨菲相处的时光中,看到了希望,被他的激情所鼓舞,选择了逃离这个备受压抑的地方。这也是最后导演给人们的希望,一切都会过去,相信吧,只要有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逃离现在的窘况,成就完新的自己,加油吧!

其他网友观点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三个正常的路人因为搭顺风车,被司机骗进了精神病院。

到了医院,甲为了能快点出去,就努力地向医护人员证明没病,他把“地球是圆的”这个真理重复说了十多遍,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结果却是屁股被扎了一针镇静剂。

乙也是相同的想法,他跟医护人员解释说自己是一个社会学家,并且主动说出现在美国总统,英国元首以及其他各国的元首是谁。结果他也被注射了一针镇静剂。

最后丙,他什么也没说,也想解释,那都是徒劳。反正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嘛干嘛,当护理人员给他倒水时,他还会表示感谢。

就这样,没多久,他就被放了出去,同时也帮助甲乙一起走出精神病院。

可能很多人会把这个故事当成笑话来看,但其实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罗森汉恩就专门做了个实验,要求八个正常的人混进精神病院,结果,无一例外地,全部成功入院。

虽然这些人在入院之后表现的非常正常,却依然被要求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其中就揭示了一种在精神病院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既然来到了这里,肯定是有病的,先治再说。

因而,你肯定也会认为,绝对没有人会吃饱了没事干想进精神病院“体验生活”,那还真不一定。《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就是愿意吃这种螃蟹的人。

墨菲是因为与一个看长相已经成年但实际并未成年的女孩发生性关系而入狱的,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他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从他刚到精神病院,被解开手铐后的那欢呼声和抑制不住兴奋地亲了警察两口可以看出,他觉得自己解放了。

他跟其他病友一起打牌,以烟做赌注,结果把病友的烟都给赢了过来。不过,向来自信心爆棚的他也有失利的时候,那就是跟病友们打赌能把那个水池抱起来。

结果,第一次使尽吃奶的力气,水池没有任何反应,他解释说这只是热身。第二次,除去吃奶的力气,其他的力气都给用上了,水池依旧纹丝不动。好吧,他说,至少我尝试过了。

他更像个淘气的孩子,从来不会停止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因而,这一次他逃了出来,并把一群病友带出来钓鱼。哪怕海面上风浪再大,也掩饰不了这些人重回自由生活时的那种心快要跳出来的兴奋和狂喜。

哦,对了,他还组织了病友在护士长下班之后,在病房开了一夜的派对。轻松欢快,作为观众也已经融入进去了。当在太岁头上动土,老虎顶上拔毛之后,墨菲被强制送进手术室,被摘除了额叶。

从此以后,他就是一个丧失大部分功能和性格的行尸走肉了,他已经完完全全不是以前的那个墨菲了,以前的那个已经死了。既然这样,剩下的日子都是痛苦,那生命的结束才是让墨菲真正的永远地解脱,最后酋长还了墨菲自由。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部影片更多的是在表达对当时社会形态以及体制化的反对。也是社会中很多类似墨菲的人追求自由,尊重个性和尊严以及反对无人道刑罚手段的一个表达。

相比起同类题材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跟《飞越疯人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制度化,两者都有非常突出的表达。

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当那些被关押几十年之后再被释放的老人,他们已经丧失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能力,严重的被制度化,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导致最后只能以死来解脱。《飞越疯人院》里似乎没有这么严重,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的方式是主动住进这医院来,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而这,也是最致命的吧。

回到现实中来,谁能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呢?护士长给每个病人发药,督促他们吃药,不管你需不需要吃药。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被灌输要挣更多的钱,要更大的成功,要在公认的有发展的城市买房。

谁还记得梦想是什么?又有谁会在意呢?

其他网友观点

电影《飞越疯人院》讲述了自作聪明的墨菲为逃避监狱劳动来到精神病院,被冠以治疗之名实则泯灭人性的制度迫害,失去了自由的灵魂。

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在题材的选择上就具备时代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有大量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其背后是社会对不守规则者的迫害。就好像是在中国教育中的“雷电法王”杨永信一样,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把反抗多数的人定义为患了病的人。

所以甚至有像故事中自愿到精神病院中的人,没有办法面对社会。 这形形色色的人中最令人感念的是死去的比利和最终逃出去的酋长。比利只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年轻人,不难想象平日是如何生活在母亲的威压之下。

护士长瑞秋仅仅几句逼问就彻底摧毁了比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于是他选择结束自己。而酋长,像是鬼魂,把自己的灵魂藏起来,在某个深夜,伴随着一声巨响,代替墨菲自由的灵魂飞越疯人院。酋长的身上自然是有民族色彩的,不过在电影中更重要的是他对自由的理解。他理解的太深,太透彻,所以才把自己藏起来。墨菲是唤醒他的那个人,他杀死失去灵魂的墨菲也是在帮墨菲逃离疯人院。

其他网友观点

偶然,在豆瓣上看到《飞越疯人院》,评分很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找来看看。

故事开头是男主角McMurphy 因为屡次犯罪被送入精神病院,以观察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他刚进入精神病院时好奇、兴奋,与每个人交流,按照老套路,我以为这是一部皆大欢喜的片子,男主角会飞出疯人院,而那些轻微的精神患者会得到救赎。然而看到正常的McMurphy被强制进行了脑切除,看到患者比利羞愧自杀,患者酋长痛苦的结束了McMurphy的生命,还是有些震惊,一个活力无限的人瞬间变成了白痴。

影片的最后,酋长撞坏了玻璃,逃出了疯人院,寓意着对精神病院的非人道治疗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可是在我看来显得无比刻意和蹩脚。

男主角是应该受到惩罚,因为他斗殴,与未成年发生关系,而且进入精神病院后做了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但是,不至于被切除脑白质而成为一个白痴,完全丧失人性。

一个健全的法制应该评定不同的犯罪等级以确定对应的惩罚,难道精神病院有任何权利对患者进行电击或脑切除?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监狱实验,扮演警察的志愿者越来越残暴,而扮演囚犯的越来越无助,处于权利的一方会失去怜悯,从而对弱势采取残暴措施,并认为这是治疗。也许医生、护士长、警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他们只是进入了这个职业角色,从而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然而,此悲剧也并不是一个机制问题。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男主角很无辜,他是自由的象征、是冲破规则的偶像,然而你是否看到了他喜欢无事生非的性格、他傲慢的行为,如果他不斗殴,他不会进入劳教,不会进入精神病院,那么悲剧也不会发生。

身为社会人,自由这个东西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因为想半夜高歌就吵醒隔壁的邻居,不能因为喜欢飙车就不顾交通规则,自由有个底线,那就是法律规范、社会规范,你必须遵守它,因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是社会公德心。

而精神病院也不是一个伸展个性的地方,它是一个治疗精神病人的地方,其各项规定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观其电影,院长、护士和看护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差。

最让人痛心的是,有的人是自愿留在精神病院,因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为了逃避痛苦,他们选择这个机制,一群类似的人互掐,那可怜的自我得到了缓解,可是他们若是留在这个机制,那永远也不会解决自身问题,只会越来越依赖这个机制,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犯人,在获得释放后,宁愿呆在监狱也不想出去,因为他们已经不适应外面的世界了。

人性真的很有意思,既想要安全感,又想要存在感。只是,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感总是挨着麻木,也许,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平衡这二者的关系。

与飞越疯人院影评相关的文章